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肌理的经络。成都的汽车保有量已达726.6万辆,居全国第一,给超大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自2024年10月底成都启动“开门治堵”工作以来,如华西医院电信路等常年拥堵路段交通得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全国排名保持在15-20位之间。
近日,记者跟随“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报道组,探寻这座超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打通交通堵点的治理方案。
成都市交管局科信处保障科科长徐海丰说,这有可能是道路上行驶的龟速车辆在影响道路通行能力。
所谓“龟速车”,是指在道路上行驶速度明显低于道路限速和道路平均车速,同时在检测区域内多次被正常行驶车辆超越的车辆。
为了整治“龟速”驾驶行为,今年4月,成都交警上线“龟速车”治理系统,并率先在三环路、二环高架、机场高速进行试点。通过道路前方的LED交通诱导屏实时发布监测信息,及时提醒“龟速车”驾驶人尽快恢复正常车速,同时还会结合卡口过车数据进行视频回溯,在驾驶过程中如果存在“接打手机”等分心驾驶行为,驾驶人会被罚款100元,驾驶证记3分。
“龟速车”治理系统运行以来,成都交警通过高、快速路的智慧交通LED交通诱导屏精准发布“龟速车”安全提示8000余次,对600余辆“常态龟速车辆”驾驶员推送交通提示短信,发现300余名“龟速车”驾驶员存在开车打电话、玩手机等分心驾驶交通违法行为并推送交警分局查证处罚。
下一步,成都交警还将不断丰富感知手段,扩大检测区域,最终将这套治理系统全面部署应用在成都市各条高、快速路上。
除了“龟速车”,对于人多、车多的人流量大的路口如何治堵?华西医院片区就是一个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我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单日门诊及急诊总量近2万人,但该片区位于成都市核心区,通行需求高,且道路较窄,行人横穿马路、停车、公交车等通行需求大。
“以前从家门口到人民南路上,大概两公里的路程,公交车要开50多分钟。”家住成都华西医院片区电信路附近的俞涤生说起交通治理前的情况直摇头,“现在好了,奇迹发生了,路通了。”
交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广泛收集市民意见,在电信路(国学巷至公行道)设置限时步行街,仅允许公交车、救护车及区间车通行,将片区划分成了南北两个功能独立的区域。其中
“华西医院片区北区根据周边基本没有停车资源的情况,通过道路单行和串联,形成即停即走功能分区,主要服务于出租车、网约车及部分没有停车需求的私家车。对于南区有华西医院地下停车场及公行道地下停车场,形成送医+停车的功能分区,主要服务开私家车来看病的群众。”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秩序处优化科副科长王旭东告诉记者,今年2月对周边道路交通组织进行调整以来,片区拥堵指数由实施前的3.28下降至2.44,降幅达25.6%,早高峰拥堵时长缩短约半个小时,交通拥堵改善效果良好。
华西医院副院长曹钰说,以前重症病人被堵在离医院几百米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有效保障救治时间。
不同时间经过同一个路口,不少市民注意到可能会存在红绿灯时长不一样的情况。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设施处民警郑荣江介绍,成都市23个区市县共有9400余个信号灯路口,其中,核心区有超过3000个,联网率达到93%。“我们时刻关注着各类群体的出行规律,根据出行需求来优化信号配时”。
郑荣江举医院和学校的例子,两个地方的行人、车辆高峰根据出行需求各不相同,对幼儿园、小学及医院等涉及的过街保障,按照每米1.5秒设置过街时间。同时,针对主干道无遮阴路口,优化了37个路口信号配时,提高路口红绿灯转换效率,过街等待时间平均降低12秒,减少行人在烈日下暴晒。
为了精细化管理交通,AI也参与赋能。记者在剑南大道盛邦街出口看到,这条到达高新区核心区域的重要转换点,主道出辅道流量和辅道出城流量大,时变性强。“多时段固定配时方案无法很好匹配流量的动态变化。”郑荣江说,针对该堵点,成都交警通过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AI算法,通过智能决策来优化交叉口流量控制策略,在主道与辅道之间实施智能化的决策机制,让信号灯能够“知堵”“治堵”,实时监测交通数据,自适应控制路口信号灯配时。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拨打互动热线“”或发送邮件至“ ”报料。(谢川霞 摄影报道 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