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的下水意味着一个全新格局的到来,我想我们也有必要在趋势判断这块做出对应的调整。
有心的小伙伴可能留意到,过去几年,我们这边写了很多日韩女权的内容,隔壁金融领域,付鹏他们也做了一堆日本泡沫时代的历史分析,包括键政区,日本的失去三十年更是这几年热门话题。
很多营销号搬运我们的内容,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如此详尽的研究日韩,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一个社会研究者来说,预估庞大社会的整体走向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更实际的方案,是寻找一个类似模型进行参考。而对中国来说,过去几十年最具参考性的模型,就是日韩。
同样是东亚地缘,同样是儒家文化圈,同样是黄种人,同样是密集人口,同样是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甚至连优势产业都比较类似,日本韩国都曾以制造业,电子行业闻名世界。所以我们会认为,日韩作为前瞻服具备极高的参考价值。
首先是第三艘航母的时间,比大家想的要快,而根据我国一直以来要么不干,要么大干,一旦决定就全力以赴的思维,辛辛苦苦自主研发出电磁弹射,解决一大堆技术问题,然后就造一艘,不太可能,就像大家说的,懂事的人已经开始期待下一艘航母的命名了。我们很可能会有一套强大的多航母体系。
而不论日本还是韩国,在二战后都没有航母体系,有航母体系的,是当前全球化经济秩序的主导者,美国。
日韩的经验可能依然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有些地方也可能会出现根本性差异,我们需要更多参考美服的走向。
当年DVD产业也是一个全球化产业链,技术上游在日本和飞利浦,下游组装在中国。
日本的东芝,索尼等公司因为早年的积累,所以在DVD产业上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掌握了大量专利,而中国企业因为起步晚基础差,基本没有核心技术,普遍做的组装的活。
尽管如此,日本出技术中国出组装这个产业组合,依然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千禧年前后,中国生产的DVD一度占据全球市场的80%左右。
然后问题就来了,日本掌握专利,是要收费的,当年的专利授权费是一台DVD12美元左右,
在行业初期,这个费用问题不大,当时一台DVD能卖到300美元,因此日本企业吃肉,中国企业喝汤,你研发技术我进行组装,吃下全球市场,大家都能红红火火过个年。
但到2005年前后,随着技术普及,一台DVD只能卖到30美元,这个时间点也是影碟机大量走进大家客厅的时间节点。很多人可能还有印象,一开始卖几千的影碟机,后来只要几百。
这个时候,12美元的专利费,就让组装厂无路可走了,组装本身需要人力成本,算上专利费用,中国组装厂等于没有利润。国内厂家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他们联合起来找到日本企业希望对方降低专利授权费用,但日本企业拒绝了。最终国内DVD组装企业大量倒闭退出,
当年我们的理解是,这个案例说明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比如2007年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就认为,中国电子产业为专利缺失付了学费。我们看起来有庞大的组装厂,大量的产业从业者,甚至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但没有核心技术,所以日本企业卡一下脖子我们就没有利润。包括那一代企业家后来普遍都非常注重核心技术,非常注重自主研发,就是亲眼见证后的经验教训。
当年正是流媒体行业崛起的时期,在那个时间点,流媒体的体验并不高于DVD,
对于很多人来说,靠着拨号网络在网上下一部电影,远不如直接买光盘来的靠谱。光盘上读出来的是24K高清蓝光电影,网上下要下到什么时候?包括那时的电脑游戏,也是盗版商一张光盘几个游戏打包一块的传播途径。
所以正常情况下,DVD产业还有相当长一段红利期,既能去家庭影院,又能进电脑光驱,但日本企业靠着技术专利收割的操作,直接导致中国这边的组装厂和光盘商大量退出,连带引发了整个技术生态的崩塌。
没有海量的低价影碟机和盗版碟片占领市场,你靠什么阻击流媒体行业崛起呢?日本的光盘介质家庭娱乐体系很快被美国的网络流媒体体系打得落花流水。
过去几年,我们经常说,掌握核心技术才有话语权,所以很多人关起门来死命卷技术。
但现实比这要复杂的多,DVD产业就是最好的佐证,光盘的存储量大,安全性好,蓝光电影到现在都是画质标准的代名词,但没有无数几百块钱的影碟机占领家庭,没有廉价的碟片占领市场,没有街边随处可见,1块一张的租碟片店,你只有一个蓝光技术,是吃不到市场的。
类似的情况是氢能源,当年新能源汽车其实是有多个路线的,锂电池和氢能源,各有利弊。
很多人说那是因为氢气贵才玩不下去,不是的,是一个技术没有配套产业,那就会贵。
建一个氢气加气站要一千万,但如果你大量布局大量建设,最终成本可能只要一百万,如果日本开放技术,大家一起研发,你研究氢能源汽车,他研究氢气存储,他建氢气加油站,最后氢能源汽车的成本也许能打下来,走进千家万户。但日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执行这一点,于是到现在也只能拿着技术吃灰。
理解这个其实你也就理解了马斯克为什么要开源特斯拉,对于新兴行业来说,技术路线的胜利可能比眼前的盈利更重要。
技术是不能脱离市场和生态的,再好的技术,也需要和市场和整个产业链生态一起成长,当市场存心不想和你玩的情况下,你拿着先进技术也只能吃灰。
而当下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中国有冠绝全球的工业产能,也有大量迎头赶上的技术,但对于海外市场的开荒,大家都没什么经验。
你有蓝光技术,很好,那你能搞定当地组装厂吗?影碟机不用当地组装厂,就意味着你要自己去搞定当地商场
搞定了当地商场,你又得搞定碟片商,解决了碟片商问题,你又得解决碟片店,没有四处可见的碟片店让大家方便的租碟片,大众是无法养成看碟片习惯的。你不太可能自己一家家的开碟片店吧,必然要寻找合作方加盟方。
所以我不需要和你打专利战,我只需要派人隔三差五查一查你的碟片店有没有盗版光碟,打击你产业链上最弱的一环,就足以阻拦你的碟片行业出海。
我不需要明牌的制裁你抵制你的汽车,我只需要阻拦一下你建充电桩的速度就行。
这些背后都是需要谈的,不是光靠一个技术就能解决的。而谈判,尤其是国外市场谈判,很多时候并不是市场占主导作用。
这也是日韩的困境,很多问题并不是来自市场层面,他根本解决不了。美国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要求日本签署《日美半导体协定》,日本工人把螺丝搓出花来有用吗?
泡沫经济,失去三十年,日韩女权,本质都是果,是日韩在产业出海受困的情况下,被迫在国内内卷,才有了这些问题。
前两年我关注企业出海,和很多大公司的人聊过,最终结论是,中国企业出海并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军事和政治问题。一些人说的更直白,有三艘航母,那他就敢大胆的进军东南亚,但如果没有航母,那还是国内市场算了。钱谁不想赚?关键是海外市场很多问题他们解决不了,而且是靠技术完全解决不了的那种。
真到了国外,别人掏出各种千奇百怪玩法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一个秩序有多重要,这些都是需要你靠力量去保卫的。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非要把航母开到别人脸上去谈判,而是很多问题,你没力量,尤其是能够简单直接展示的对外投射力量,人家就会无底线的欺负你,你展示力量,别人才会正正经经的和你玩市场经济。
动保,环保,女性主义,你以为是三个不相干的问题,其实背后都是同一个问题,当你没有实力无法主导市场的时候,别人就会用各种理由找你麻烦。
到我们头上,很可能是类似的操作,比如你的充电桩影响环境,今天保护雨林,明天保护树木,后天保护候鸟,反正我有一万种高大上的理由让你的充电桩建不起来。你以为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其实从始至终是实力的问题。
可能会从失去三十年,松下幸之助,变成门罗主义,可口可乐崛起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